查看原文
其他

我没事,我还可以继续前行!


据自然资源部消息,在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10时47分,正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在南极阿蒙森海密集冰区中,因为受到浓雾的影响,意外撞上了冰山



据央视随队记者报道,除了船艏桅杆断裂,部分舷墙受损外,没有人员受伤,压载水舱、油舱、主机及其他船舶动力设备、通讯导航设备运行正常


网友纷纷表示:平安就好。不过,也有一些网友提出了疑问:配备了雷达,为什么探测不到冰山?


当时在密集冰区,船载雷达的作用有限。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船基首席科学家陈大可院士:


因为现在的雷达没法区分冰山和大片的浮冰,雷达无非就是调它的增益,如果增益大,看起来就是一片全是,要调低它又不敏感,所以根本无法区分,我们需要发展新的技术



雾大且急,事发地气候变化多端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船基首席科学家陈大可院士:


当时雾特别大,气候条件差只能依靠船员瞭望,但是也是到离冰山很近的地方才能观察到,而且雾来得非常突然。如果一直都是特别大雾,可能我们开始也会很小心。它是突然一下变大了,这个地方天气变化多端,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最新消息:“雪龙”号已恢复开展走航观测


据央视记者报道,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目前情况正常,已驶离阿蒙森海冰山密集区,于北京时间1月22日1点30分开始恢复开展走航观测


带你了解“雪龙”号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雪龙”号(英文名:Xue Long),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看完“雪龙”号,相信会有小伙伴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雪龙2”号啊?
在2018年的9月10日,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正式下水。其设计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排水量约14000吨,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极地破冰船之一。它能在极地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是世界首个能够船首船尾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


南极科考站


提到南极科考,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在南极的科考站。目前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难言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1.

>>> 长城站 <<<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2.

>>> 中山站 <<<


中山站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


 图为中山站全景(资料照片)。1989年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落成。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地震等。


3.

>>> 昆仑站 <<<


昆仑站2009年1月27日建成,位于南极冰穹A西南方向7.3公里处,海拔4087米,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建成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今年是昆仑站建站10周年,自2009年1月建成以来,昆仑站已成为南极天文观测、深冰芯钻探等方面的重要科研基地,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4.

>>> 泰山站 <<<


我国南极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


▲这是建设中的泰山站主体建筑(2014年1月24日摄)。2014年2月8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 

5.

>>> 罗斯海新站 <<<


建设罗斯海新站是“雪龙探极”重大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罗斯海区域既是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又是南极国际治理的热点区域,在这个区域建设新站,开启了新时代南极工作的新征程。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科考队员正在工作


在南极海拔最高的昆仑站上,

中国干了这几件大事!


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24日撤离昆仑站营地,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

16名昆仑队队员自本月4日抵达昆仑站以来,开展了天文望远镜的维护和往年数据回收、天文台址测量设备的安装与运行、深冰芯钻探设备维护与冰雪采样、绝对重力测量等科考项目。


▲1月9日,科考队员维护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9日在昆仑站完成南极太阳多色望远镜安装。这是昆仑站首台白昼天文观测设备,可在极昼期间对太阳进行连续观测,同时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时下昆仑站最低气温已低于零下40摄氏度。昆仑队队员在安全撤离的同时还注意环境保护,将全部垃圾随车带回,预计将于半个月后抵达中山站。


▲科考队员处理钻取的2.8米长冰芯(1月12日摄)。连日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维护昆仑站深冰芯场地和钻机。记者跟随他们,深入了解了南极冰盖之巅的深冰芯钻探过程。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1月18日,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机场,这也是“雪鹰601”投入使用以来第三次成功降落在这一海拔4090米的机场。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雪鹰601”于当地时间9时24分(北京时间12时24分)从位于中山站附近的冰盖机场起飞,11时12分降落在距离中山站520公里的泰山站机场,随后在12时03分从泰山站机场起飞,14时40分成功降落在昆仑站机场。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为迎接“雪鹰601”的到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事先用雪地车拖着平雪架进行了3天的平整工作,将松软起伏的雪面平整一新。队员们还在机场跑道两边插上旗子作为标识,并用雪地摩托进行测试,确保跑道满足起降要求。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雪鹰601”是为中国南极科考特别定制改装的机型。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期间,“雪鹰601”的任务包括飞越南极多个区域,首次完成东南极高原关键区域航空探测等。



热点回顾:


1.林清玄: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生活态度

2.“特此留下请假条,请你批准。”

3.十年改变了很多,但我们一直都在

4.《啥是佩奇》,总有人在默默行动着...

5.有了这些“国产动漫”,政治和历史考试都不是问题!








    素材来源  |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综合网络

 编   辑  | 陈思晓

责任编辑  | 杨宇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